服务项目

了解更多 立即咨询

网络沟通更方便

讨好型人格的错误心理逻辑

2020-05-23

  讨好型人格的错误心理逻辑从小,我们就被教育要先人后己,不要给别人添麻烦……似乎这样的行为,才能贴合一个主流并正常的人际行为标准。

  然而,长期处于这样的要求下,人们很容易出现两种倾向:

  一种是变得虚伪,所谓心口不一;

  而另一种人发展到极端,则形成所谓的“讨好型”人格——

  他们把别人的评价看得特别重,不敢做自己,平时唯唯诺诺,害怕与人冲突,行为以取悦别人为主;他们是大家眼里的“好人”,内心却非常痛苦……

  为什么他们明明活得很压抑,却还是处处讨好别人?这是因为“讨好型”人格的人,往往有着以下4个错误的心理逻辑:

  1 过度敏感与自责

  讨好型的人通常对别人的情绪极其敏感,别人有一丝不悦,他们都能快速捕捉到。

  遗憾的是,他们之所以这样,通常是因为内心有一个不好的假设,即他们会认为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,别人不高兴就是他们表现不好造成的,所以他们有义务让别人高兴。

  同时,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。为此,他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,时刻关注别人,为的是赶在别人指责自己前,及时调整自己,让别人对自己满意。

  2 抬高别人,贬低自己

  讨好型的人对别人的负面反馈,往往吸收很快;他们习惯使用“别人都很强、很好,而我很弱、很差”的模式来解释一切事情。

  所以他们很难相信自己的判断或决定,而必须依赖他人的评价。

  抬高别人、贬低自己,本质上是一种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的方式。

  潜意识里的声音是:“我都这么弱、这么贬低自己了,我不会攻击你,只会捧着你。你也就不好再来攻击我了吧,因此我就安全了”。

  3 不敢发出请求,很难拒绝别人

  具有讨好型特征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,因为他们有很深的不配得感。

  当他们获得帮助时,往往会表现得受宠若惊,感觉自己承受不起别人的帮助和恩惠。

  与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反,他们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。即便意识到别人的需求不合理,他们也不敢拒绝,害怕拒绝会让别人不满。

  即便他们做出了拒绝的行动,也会反复给别人道歉,试图消除别人的不悦。

  4 缺乏界限和原则

  讨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悦别人为目的,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原则和界限。

  一方面他们会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则,任凭别人入侵自己的边界;

  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,对他人有过度期待,但往往因为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而受伤。

  以上就是讨好型的人常有的 4 种错误逻辑,尽管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些荒谬的逻辑,却按照这些逻辑指导着自己的行动——

  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,当我们长大后,讨好父母的模式,就变成了讨好整个外部世界的模式。

  但我们必须时刻察觉这些模式的不合理,才有可能在行动上改变,不然我们就会一直讨好下去,甚至把这些模式传递给后代。

相关阅读

了解更多

全心全意